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第二十九条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有哪些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和筷子。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根据第三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失调现象。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根据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1、首先,污染下乡不分昼夜、明排暗倒防不胜防,而且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投诉成功概率小。环境违法行为很难取证。其次,农村环保治理非常薄弱难成合力。一方面,环保治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农村环保“九龙治水”,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2、李文攀副主任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主要矛盾之一,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是总磷的主要来源。 刘学军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计划有效遏制了污染问题,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了13%和14%,化肥农药利用率显著提高。
3、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一些居民群众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影响缺乏认识,主动性不强,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甚至个别群众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因此成了环境整治工作的旁观者、局外人。二是部分群众自觉性还较弱。
4、地域广阔和资金不足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表明全国50%的生活污染负荷分布在农村。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村污水的治理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来源,用于工程建设和后期的运营管理维护,从而成为制约农村污水治理的一大难题。
5、“行政村污水垃圾治理相对缓慢,与城市、县城相比,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区域之间也存在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现象,东部地区污水治理率达到31%,中部地区达到13%,而西部只有14%。”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日前在2018(第四届)环境施治论坛中指出。
6、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全球环境治理面临挑战,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
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着全球环境规则的执行力不足、联合国系统的效率不高、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改变、全球层面缺乏环境与发展的统筹协调、对国际竞争的顾虑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瓶颈、全球环境治理缺乏推动力量等挑战。
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一方面: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责任分担和资源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国际环保组织及公约的漠视和践踏。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介绍如下。一方面 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存在结构性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责任分担与资源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一是各国要坚持多边主义理念,加强合作,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共同分享先进经验。二是坚持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民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不是空话,需要世界拿出行动,加强合作。
第一,有些环境问题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第二,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如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